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四阿含暮钞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
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采撮其要径至道法为《四阿含暮》,与《阿毗昙》及律并为三藏焉。
身毒学士以为至德未坠于地也,有阿罗汉,名婆素跋陀,钞其膏腴,以为一部九品四十六叶,斥重去复,文约义丰,真可谓经之璎鬘也。
百行美妙,辩是与非,莫不悉载也。
幽奥深富,行之能事毕矣。
有外国沙门,字因提丽先,斋诣前部国,秘之佩身,不以示人。
王弥第,求得讽之,得布此。
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于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梵文,僧念僧护为译,僧导昙究僧睿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
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三藏也。
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此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
若加数年,将无大过也。
近敕译人,直令转梵为秦,解方言而已。
经之文质,所不易也。
又有悬数悬事,皆访其人,为注其下。
时复以意消息者,为其章注,修妒路者,其人注解,引经本也。
其有直言修妒路者,引经证,非注解也(《释藏藉》五,又《迹九》。案:此经篇目是释道安所题,疑此序亦道安作,而梁释僧祐以为未详作者。寻道安传,亦无壬午岁至邺寺事,故编入阙名类。)
僧睿论西方辞体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释藏辇》五,又百四。)
出曜经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出曜经》者,婆须蜜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
集此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
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曰出曜。
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第六部也。
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以前秦建元十九年葱岭,涉流沙,不远万里,来至长安
其所阁识,富博绝伦,先师器之既重,其人吐诚亦深,数四年中,上闻异要,奇杂盈耳。
俄而三秦覆坠,避地东周
后秦皇初四年,还辕伊洛,将返旧乡,伫驾京师,望路致慨,恨法句之不全,出曜之未具,缅邈长怀,蕴情盈抱。
太尉姚旻,笃诚深乐,闻不俟驾,五年秋请令出之,六年春讫。
执梵本,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契二师师法括而正之,时有不怙,从本而已。
旧有四卷,所益已多,得此具解,览之画然矣。
予自武当轩衿华领咨询观化,预参检校,聊复序之,弘始元年八月十二日写讫,僧睿造首(《释藏定》一。)
注解大品经序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机事未形,六画得其悔吝,玄象既运,九章测其盈虚,斯则鬼神不能隐其情状,阴阳不能遁其变通。
至如摩诃般若波罗密者,洞达无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所能论,此乃菩萨之正行,道场之直路,还源之真法,出要之上首,本来不然,毕竟空寂,寄大不能显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机其通,借岸不能穷其实,若谈一相,事绝百非,补处默然,等觉息行,始乃可谓无德而称,以无名相,作名相说,导涉求之意,开新发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号。
顷者学徒,罕有尊重。
或时闻听,不得经味,帝释诚言,信而有徵,此实贤众之百虑,菩萨之魔事,故唱愈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贵,致使正经沈匮于世,实由虚己情少,怀疑者多,虚己少,则是我之见深,怀疑多,则横构之虑繁。
然则虽繁虑纷纭,不出四种,一谓此经非是究竟,多引涅槃以为硕诀。
二谓此经未是会三,咸诵法华,以为盛难。
三谓此经三乘通教,所说般若,即声闻法。
四谓此经是阶级行,于渐教中,第二时说,旧义如斯,乃无是非。
较略四意,粗言所怀,涅槃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生中道为宗,以四谛言说,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义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
法华会三以归一,则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万善为乘体。
般若即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
然无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为乘体,无生绝于戏论,竟何三之可会。
所谓百花异色,其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执二文,今复开五意,以增所疑,一,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二,三乘学道,宜闻般若。
三,乘同学般若,俱成菩提。
四,三乘欲住欲证,不离是忍。
五,罗汉辟支,从般若生。
于此五义,不善分别,坚著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其色,珉玉等价。
若明察此说,深求经旨,连环既解,弄丸自息。
谓第二时,是亦不然。
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复过于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时。
般若无生,非去来相,岂可以数量拘?
宁可以次第求?
始于道树,终于双林,初中后时,常说智慧,复何可得,名为渐教。
释论言,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渐渐必当作佛。
又闻阿乃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皆当作佛。
是故今问为毕定。
为不毕定,以此而言,去之弥远、夫学出离,非求语言,应定观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休何义说。
相与无相,有如水火,二性相违,岂得共贯?
虽一切圣人,以无为法。
三乘入空,其行各异,声闻以坏缘观,观生灭空,缘觉以因缘观,观法性空,菩萨以无生观,观毕竟空。
此则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胜,非可以力争。
欲及弱丧,去斯何适?
值大宝而不取,遇深经而不求,亦何异穷子反走于宅中,独姥掩目于道上,此乃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心。
但好龙而观画,爱象而玩迹,荆山可为流恸,法水所以大悲,经譬兔马,论喻鹿犀,俱以一象,配成三兽,用渡河以测境,因围鹿以验智,格得空之浅深,量相心之厚薄,悬镜在前,无待耳识,离娄既睇,岂劳相者。
若无不思议之理,岂有不思议之事?
放瑞光于三千,集奇莲于十方,变金色于大地,严华台于虚空,表舌相之不虚,证般若之真实,所以龙树、道安、童寿、慧远,咸以大权应世,或以殆庶救时,莫不服膺上法,如说修行。
况于细人,可离斯哉?
此经东渐,二百五十有八载,始于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阗,叔开源,弥天导江鸠摩罗什,澍以甘泉,三译五校,可谓详矣。
龙树菩萨,著大智论,训解斯经,义旨周备,此实如意之宝藏,智慧之沧海。
但其文远旷,每怯近情。
朕以听览馀日,集名僧二十人,与天保寺法宠等,详其去取;
灵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探采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
此外或捃关河旧义。
或依先达故语,时复间出,以相显发。
章门未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不繁,庶令学者有过半之思。
讲般若经者,多说五时,一往听受,似有条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
唯仁王般若,具书名部,世既以为疑经,今则置而不论。
僧睿《小品序》云,斯经正文。
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之说,多者十万偈,少者六百偈,略出四种,而不列名。
释论言般若部党,有多有少,光赞放光道行,止举三名,复不满四。
此士别有一卷,谓为《金刚般若》,欲以配数,可得为五。
既不具得经名,复不悉时之前后,若以臆断,易致讥嫌,此非义要,请俟多闻。
今注大品,自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时般若,劝说以不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终,中品所以累教,未章所以三属,义备后释,不复详言。
设乃时旷正教,处无法名,犹且苦辛草泽,经历险远,翘心逖听,澍意希夷,冀迟玄应,想像空声,轻生以重半偈,卖身以尊一言,甘歃血而不疑,欣出髓而无吝,况复龙宫神珠,宝台金牒,难得之货,难闻之法,遍布塔寺,充牣目前,岂可不伏心受持,虚怀钻仰,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覆,更无他道。
方以雪山,匹以香城,宁得同日语其优劣?
率书所得,惧增来过,明达后进,幸依法行(《释藏》迹八)
夹科肇论序 陈朝 · 释慧达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
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并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
唯斯拟圣默之所祖,自降乎已还,历代古今,凡著名僧传及传所不载者,释僧睿等三千馀僧,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百许人,至能辩正方言,节文阶级,善核名教,精搜义理,揖此群贤,语之所统,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圣教,谅是大乘懿典,方等博书。
自古自今,著文著笔,详汰名贤所作诸论,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并判其臧否,辩其差当,唯此宪章,无弊斯咎,良由襟情泛若,不知何系,譬彼渊海,数越九流,挺拔清虚,萧然物外,知公者希,归公采什,如曰不知,则公贵矣。
猥生天幸,逢此正音,忻跃弗已,响宴无疲,每至披寻,不胜手舞,誓愿生生,尽命弘述,于肇之遗文,其犹若是,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深经,而不至增乎?
世谚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诚实真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猛浪之说,此实巨盅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既文拘而义远,故众端之所诡,肇之卜意,岂徒然哉?
良有以也。
如复徇狎其言,愿生生不面,至获忍心,还度斯下。
留连讲肆,二十馀年,颇逢重席,末睹斯论,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贤余,请俟来哲。
夫大分深义,厥号本无,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
但圆正之因,无上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槃,故末启重玄,明众圣□□宅,虽以性空拟本,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
然则不迁当俗,俗则不生,不真为真,真但名说,若能放旷荡然,崇兹一道,清耳虚襟,无言二谛,斯则净照之功著。
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槃不称。
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敢是绝妙好辞,莫不竭兹洪论,所以童寿叹言,解空第一,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
彰在翰牍,但宗本萧然,莫能致诘,不迁第四论,事开接引,问答析微,所以称论。
内德论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若夫十力调御。
运法舟于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于火宅。
劝善进德之广。
七经所不逮。
戒恶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但穷神知化。
其言宏大而可警。
去惑绝尘。
厥轨清邈而难逃。
华夷士庶。
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
鲜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沈思而察苦空。
所以立匪石之信根。
去若网之疑盖。
远则净名妙德。
宏道胜而服勤。
近则天亲龙树。
悟理真而敦悦。
罗什道安之笃学。
元宗而益敬。
僧睿慧远之归信。
迄皓首而弥坚。
士安之淫书。
宣尼之玩易。
千金未足惊其视。
八音不能改其听。
闻之博而乐愈深。
思之深而信弥笃。
皆欲罢而不能。
则其非妄也必矣哉。
我皇诞膺天命。
宏济区宇。
覆等苍旻。
载均厚地。
扫氛祲。
清八表。
救涂炭。
宁兆民。
五教敬敷。
九功惟叙。
总万古之徽猷。
改百王之馀弊。
搜罗庶善。
崇三宝以津梁。
芟夷偫恶。
屏四部之稊莠。
遵付嘱之遗旨。
绍隆要术
功德崇高
昊天罔喻。
但搢绅之士。
祖述多途。
各师所学。
异论锋起。
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损化由于奉佛。
益国在于废僧。
苟明偏见。
未申通理
博考兴亡。
足證浮伪。
何则。
亡秦者胡亥
时无佛而土崩。
兴佛者汉明。
世有僧而国治。
周除佛寺。
而天元之祚未永。
隋宏释教。
而开皇之令无虐。
盛衰由布政
治乱在庶官。
归咎佛僧。
实非通论。
且佛唯宏善。
不长恶于臣民。
戒本防非。
何损害于家国。
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
则刑罚何得而广。
祸乱无由而作。
骐骥虽骏。
不乘无以致远。
药石徒丰。
未饵焉能愈疾。
项籍丧师。
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
岂浮图之不仁。
但为违之而暴乱。
未有遵之而凶虐。
由此观之。
亦足明矣。
复有谓正觉为妖神。
比净施于淫祀。
訾而谤之。
无所不至。
圣朝劝善。
立伽蓝以崇福。
迷民起谤。
反功德以为疣。
此深讪上。
非徒毁佛。
愚窃抚心而太息。
所以发愤而含毫者也。
忝赖皇恩。
预沾法雨。
切磋所惑。
积稔于兹。
信随闻起。
疑因解灭。
昔尝苟訾而不信。
今则笃信而无毁。
近推诸已。
广以量人
凡百轻毁而弗钦。
皆为讨论之未究。
若令探赜索隐。
功齐于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
志均于名僧矣
师政学匪钩深。
不臻妙。
少有所闻。
微去其惑。
谨课庸短。
著论三篇。
辩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弊。
通命第二。
辩殃庆之倚伏。
空有第三。
破断常之执见。
覈之以偫言。
考之以众善。
上显圣朝之净福。
下折淫祀之虚诽。
徒有斯意。
实乏其才。
属词鄙陋。
援證庸浅。
虽竭愚勤。
何宣圣德。
庶同病而未愈者。
闻浅譬而深悟也。
如籓篱之卉。
或蠲疾于腹心。
藜藿之餐。
傥救喂于沟壑。
若金丹在目。
玉馔盈案。
顾瞻菲薄。
良足陋矣。
莲社图十八贤 其十三 法师慧睿 宋 · 程俱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
睿公讲论,思彻言表。
汉昭然,唯躬是蹈。